澳大利亞“珍珠與刺激”網站11月15日文章,原題:“壞中國”才是好新聞——但誰受益,誰受害? 在公共討論中,中國仍被視為澳大利亞的敵人。過去10年,澳大利亞媒體對中國的報道變得越發具有敵意。此類報道先入為主地認為被報道對象是敵人。這種觀點不僅左右了澳受眾聽到和讀到什么樣的中國報道,還決定了(澳媒體的)報道方式。
當涉及中國時采取冷戰式報道風格,導致事實與觀點、證據與預感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。一個明顯例子就是澳大利亞廣播公司關于中國影響力的一集節目。節目對華裔澳公民和中國公民提出一系列缺乏可信證據的指控,毫無根據地大量使用懷疑、猜測來認定有關中國影響力的“真相”。
新聞報道會影響公眾看法。澳媒的對華報道及其對“中國威脅論”的構建,無疑證明了媒體在設置公共議程方面的作用。報道中國時這樣做,一個明顯后果是越來越依賴某些消息來源——個人和機構,他們出于各種原因,認為堅持“中國威脅論”是有益的。于是,媒體不知不覺中扮演了傳聲筒。
如今,我們看到的企鵝電影是“監督者”和“看門狗”這兩種新聞模式的奇特共存。報道國內政治時,澳媒體充當監督政客和機構的角色。但當涉華報道時,媒體就變成“看門狗”,不加選擇地報道對中國的無端指責;引用澳安全和情報機構有關“中國威脅”的警告;給一些安全“專家”提供空間——他們的新報告似乎總是提出對中國的“新關切”。
澳商界——尤其是牛肉、葡萄酒、大麥、海鮮等出口行業因澳中關系惡化而受到影響。然而,盡管對華貿易是確保澳繁榮和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,商界對“中國威脅論”大多是沉默的。很少有人敢于直言不諱,因為不想被指將經濟利益置于國家安全之上。
很多中國事務超出澳公眾的了解范圍,因此要征求專家意見。但專家有不同意識形態立場,來自不同學科,在澳大利亞的中國研究界,沒人能代表所有人說話。很多時候,澳媒并沒反映出這種差異。公眾則以為媒體選的專家就是權威。而且同一學者被反復采訪,并非因為最具資格,而是因為他們企鵝電影愿意說話,且可能提供符合媒體觀點的看法。
有關“中國威脅”的報道中“專家”頻頻出現,但中國事務學者和中國事務觀察者完全不同。后者往往是現任或前任記者,許多人其實對中國知之甚少,卻很自信并善于表達。這些人往往被提升到專家的地位。同樣令人擔憂的是,許多國防、情報和安全領域的專家,對中國也了解甚少。諷刺的是,媒體平時指責澳安全和情報機構侵犯媒體自由,可一涉及中國,同樣的機構卻成了澳媒體最好的朋友,他們的觀點被全盤復制。
澳大利亞媒體通過一系列設定手段,影響了有關中國的公眾討論。然而,這些媒體卻很少提問,誰會從“中國威脅論”中受益,誰又會因此受到傷害。(作者Wanning Sun,喬恒譯)
推薦閱讀
“清華媽媽語錄”走俏背后,孩子為什么要學習?又該如何學習?
“媽媽為什么逼我學習? “是為了你將來點餐的時候,可以不看價格?! 笆菫榱四阍诶鄣臅r候,隨時可以打車回家?! 盀榱四阍谕獬雎糜蔚臅r候可以住自己喜歡的酒店?! 薄 〗?,電商平臺銷售的“
2022-12-03
亞馬遜計劃裁員1萬人 創公司史上紀錄
但在唐一看來,這樣的想法完全是胡說八道,逆水行舟不進則退,中國餐飲行業競爭如此激烈,生存下去的唯一辦法就是做大做強,而這樣必定要借助資本力量助推。
2022-12-03
俄烏G20隔空交鋒!澤連斯基發視頻演講 拉夫羅夫反擊
[環球時報赴印尼巴厘島特派記者白云怡陳欣柳玉鵬]俄羅斯與烏克蘭15日在二十國集團(G20)領導人第十七次峰會上上演隔空交鋒。彭博社15日引述消息人士的話報道稱,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當天在G20峰會上
2022-12-03